“Fear God, Honor the King”

心血来潮看了一下1998年的迪士尼动画电影《花木兰》,发现……由于导演是美国人,所以只要接受了“历史背景是近代欧洲”这个设定,在军事方面就毫无违和感!

将军推荐男主担任新组建部队指挥官。看台词,仔细感受一下。“No.1 in his class”,这是军校啊同志们。

男主的军衔:上尉,代表连级指挥官。

一个连的宿营地。正宗的西方军队单人帐篷(注意和马的比例)。至于中国古代军队,按照《李卫公兵法》:“诸围三径一,尺寸共知。复造幕,尺丈已定,每十人共一幕”,也就是说十人一个帐篷。而且中国古代军队的宿营地应该是圆形的。

细节:帐篷钉。

和真·美军比一下(电影<葛底斯堡战役>)

 

给新兵一个下马威。

对比《全金属外壳》.

“Thank you for volunteering.” 这句话本身就非常的……现代……

迫击炮标准射击姿势。没错,虽然这玩意看上去是个烟花,理论上是个火箭(美国国歌:’the rockets’ red glare’说的那个),但电影里面,在它发射的一瞬间有迫击炮最明显的“嘭”一声……

这是后面一处迫击炮无依托射击。

两路行军纵队。美军的我没查,让我们看一下解放军队列条令:

“班的基本队形,分为横队和纵队。需要时,可以成二列横队或者二路纵队……前列为连长、政治指导员……”

注意第二匹马上的人,他是一名文官,嗯,政委……

来一个欧洲军队的做对比(电影<March or Die>,1920年代的法国外籍兵团)

三路行军队列。注意中间的马车,里面是放着迫击炮弹。我不知道中国古代的辎重车长什么样子,但反正下面这个看起来很靠谱:

(美国内战时期的辎重马车)

似乎在育种学出现之前,古代马的力量不足,所以马车多为二马拉(此条存疑)。电影里这辆一匹马拉的车,反正放到近代欧洲毫无违和感……

把头盔放在枪上,哦不,剑上,缅怀死者。

加上靴子,就是正宗的battlefield cross.

部队遇袭,撤出不利的开阔地,利用天然掩体作为临时阵地。(画面上方的是主角的队友)

Mortar suppression fire! 他继承了美国的光荣传统!巴顿,李奇微,范弗里特在这一刻灵魂附体!在这一刻,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!他不是一个人!

然后炮弹打光了……这里的用词是“cannon”,早期对火炮的统称,不特指加农炮。

“Prepare to fight. If we die, we die with honor.”

这句特别有感觉。关键在于,你完全可以把它脑补成一队线列步兵在两轮齐射后上刺刀……

像这样:

“Bayonet charge. We’ll see who takes the glory from this field.”

(电影<爱国者>,我看刚才那个镜头的时候一直在脑补这一幕)

这样:

(电影<葛底斯堡战役>,张伯伦上校在他的第20缅因团弹尽粮绝之际,命令上刺刀冲锋)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